市政协港澳台侨和民族宗教委员会
最近,市政协会同市精准扶贫指挥部办公室、市扶贫办,就我市幕阜山片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片区重点贫困村,采取看项目现场、问帮扶干部、访贫困群众的方式,共察看扶贫项目现场25个,走访贫困户30户,参加座谈的县、乡(镇)、村干部达120余人,总结了经验成效,分析了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一、取得的经验与成效
咸宁幕阜山片区是全省扶贫攻坚四个重点区域之一,涉及通山、崇阳、通城三县,国土面积5779平方公里, 总人口146.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5.04万人。确定重点贫困村136个、贫困户80942户、贫困人口261743人。2015年底,已脱贫9.4万人,尚有贫困人口16.7万人。今年计划脱贫6.6万人,出列43个贫困村。自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片区扶贫攻坚工作呈现出“四个前所未有”的好形势:领导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政策扶持力度前所未有、工作推进力度前所未有、精准扶贫成效前所未有。目前已取得了“两个80%”的好成绩,即:80%今年摘帽的贫困户实现了阶段性收入增长;80%今年出列的贫困村完成了“九有”阶段性任务。
1、领导重视、科学部署,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55家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全面小康建设指挥部,组织开展了全方位、多批次的精准识别行动,全面摸清了片区贫困“底数”。对贫困对象实行多点多轮公示、多级评审,增强了识别的精确度和公信度。建立了全市精准扶贫大数据云平台。组织市县乡驻村扶贫队伍“三级联动”精准入户,精准施策到村到户到人,将片区16.7万人存量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五个一批”精准帮扶。其中,产业扶持52389人、易地扶贫搬迁39322人、教育培训32177人、社会保障兜底31548人、医疗救助11933。
2、产业扶贫做到了长短结合、助推增收。以楠竹、茶叶、油茶“三大百亿”产业为主打,以光伏发电、小龙虾、畜禽养殖、水果、蔬菜、水产养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8大“短平快”项目为支撑,为贫困户量身定制“长短结合”的产业脱贫套餐,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能人大户带动型、现代服务业带动型等4种有效模式。如崇阳县大市村青山镇城万村绿莲蔬菜合作社,吸收17户贫困户以扶贫小额信贷入股蔬菜基地经营,每户每年仅分红就有1.5-3万元。通山县探索出“政策驱动、龙头带动、挂靠帮带、乡村旅游、能人引领、租赁返聘、集体反哺、抱团发展、培训造血、电商扶贫”等10种产业扶贫模式,先后吸纳11101户贫困户依托产业扶贫“摘穷帽” 。其中,参与农家乐经营162户,参与光伏发电226户、加入电子商务484户。
3、易地搬迁做到了挪“穷窝”、兴产业。今年,省政府下达我市幕阜山片区易地搬迁年度任务4844户15465人,我市计划建设集中安置点98个,集中安置3057户9062人;计划分散安置3585户11126人。计划实施数超出省定目标1798户4723人。截至9月底,所有集中安置点已开工建房,已搬迁入住94户280人;分散安置户已开工建房2674户8327人,搬迁入住461户1722人。计划于10月底前全部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春节前全部搬迁入住。同时,积极引导实施“回归经济”、能人带动、产业扶持,解决搬迁户生存发展的后顾之忧。如通城县隽水镇东港村在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的同时新建120亩葡萄基地、年出栏黄牛200头的肉牛基地、1100亩油茶基地,三个基地分别组建三个合作社,29户搬迁安置户既是社员又当农工。
4、多项政策叠加为贫困户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2016年,计划投入片区教育培训、政策兜底、医疗救助资金3.53亿元,截至目前已到位2.5682亿元,其中安排教育扶贫普惠资助资金3182万元,医疗救助资金4200万元,政策兜底资金1.83亿元。幕阜山片区“低保”户、“五保”户财政补贴水平全面提升,远超本年度脱贫验收标准。在推动新农合医疗扶贫“免线(起付线)提标(报销比例和报销封顶)”基础上,积极探索财政补贴、商业保险的补充机制。截至9月底,今年计划脱贫的6.6万人中,通过各项政策扶持与自身发展基本达到“一有两不愁四保障”等脱贫标准的有5.25万人,占全年任务目标的79.5%。
5、“九有”建设加快了贫困村出列步伐。今年来,我市把“有集体收入”、“有健全的群众服务中心”、“有硬化的通村公路”等“九有”作为贫困村脱贫出列的“硬杠杠”,将发展集体经济作为精准扶贫的“硬支撑”,投入资金6800万元,帮助片区136个重点贫困村兴产业、建项目,共发展特色种养、光伏发电、休闲旅游、山林水资产收益等集体经济项目630个。今年计划出列的43个贫困村中,目前有37个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有的村已达到“九有”标准。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幕阜山片区精准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要全面如期完成今年的脱贫任务,形势不容乐观,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实现6.6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任务艰巨。据测算,今年计划脱贫的6.6万贫困人口中,目前只有80%能够达到脱贫标准,还有20%的贫困户因收入帐不够实,离脱贫目标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一是部分脱贫产业缺乏竞争优势。加工、存储、销售链条没有得到有效延伸,规模优势难以转变成竞争优势。二是部分扶贫产业长远发展的动力不足。以光伏扶贫为例,当前“光伏热”的背后主要是国家、省电价补贴政策在支撑,补贴力度一旦减少或取消,整体扶贫效益必将受到影响。三是贫困户收入以政策性扶持为主,产业项目收益较少。
2、实现43个重点贫困村整体出列形势严峻。因工作推进力度、外部经济环境及自然灾害影响等多种原因,在今年计划出列的43个重点贫困村中,有42个村在7项指标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3、扶贫项目建设进度还需进一步加快。一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实际建设进度不快。不少地方在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设计、工程选址等前期工作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在实际项目建设上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掉队”现象。二是产业项目建设、收益进度需进一步加快。如此次调研的三个村都上了光伏项目,但没有一个村实现了并网发电、产生实际效益。
4、扶贫金融信贷资金“落地难”。由于贫困户底子薄、能力弱、信用度不高、还款风险大,对于小额扶贫贷款,金融机构大多“不愿贷、不想贷”。中央、省里明确要求“对有需求的贫困户实现10万元以内、三年期限、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贷款全覆盖”,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目前片区三县实际发放的小额扶贫贴息贷款都只在1200万元上下,金额不大、覆盖面不广。其原因就在于“全贴息”政府能做到,但“无担保、免抵押”银行做不到,加上金融信贷机构内部还有一些现行规则无法突破,如按规定60岁以上的贫困人口基本无法申请到扶贫贷款,很多乡镇干部对此持有异议,他们指出,农村现在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18岁以下的不能贷,60岁以上的不给贷,“掐头去尾一算,基本就剩不了多少了”。
5、一些地方扶贫工作力度有所减退。有的地方对精准扶贫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深,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缺乏认真的思考谋划,还在按“老套路”打“常规战”,专班不专、精兵不精、实招不实,主要领导过问少、工作推进见效慢,明显滞后于全市、全省的整体进度。今年恰逢县乡“换届年”,少数地方出现了“换届综合症”,人心浮动,干劲缺失。一些驻村扶贫干部产生了疲劳厌战情绪。
三、对策与建议
目前距离今年全省脱贫验收的时间不足3个月,“大考”在即,时间紧、任务重,必须针对以上问题,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全面算清“脱贫账”,查找问题补齐短板。对计划今年脱贫出列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迅速进行全面摸查,对照脱贫标准,将帐算到每一个村、每一户、每个人、每一项收入,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少什么、上什么”,加快推进贫困村“九有”达标和贫困户脱贫各项指标达标。
2、明确责任,狠抓工作落实。一是抢抓易地扶贫搬迁时间进度。当前是推进易地扶贫工程建设的黄金季节,各地要抢抓时机,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建议由市精准扶贫指挥部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交叉督办检查,并将督查结果在全市范围内通报。二是明确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出列的“责任清单”。要强化片区各县和市县两级相关部门的责任,重点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产业扶贫、村集体经济收入达标、易地扶贫搬迁、金融扶贫政策和兜底保障政策落实等方面的责任,形成到单位、到人到岗的具体明晰的“责任清单”,逐项逐村逐户分解并限时予以解决。三是要强化督办问责,增强扶贫队伍的攻坚定力。建议对各级驻村工作队的工作开展经常性检查督办,对在工作中推诿敷衍、进度迟缓的约谈单位分管领导,对工作推进长期不力、影响全市脱贫进度的,追究单位主要领导责任。
3、开展脱贫验收模拟演练。为做好迎接全省脱贫出列验收的自查自纠、查漏补缺工作,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确定第三方评估机构,并由市精准扶贫指挥部办公室在11月底前组建验收模拟考核组,对今年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进行模拟核查,开展第三方评估,并将模拟核查和评估的情况进行通报反馈,各地根据反馈情况进行相应的整改完善。
(执笔:金良华、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