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新闻动态提案工作资政建言社情民意委员风采文史长廊党派团体协商议政政协会议专委会工作县市区政协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建言立论 >

加快楠竹笋用林建设 助推双百亿竹产业发展

来源: 时间:2019-05-31  

陈浩

我市现有楠竹林面积150.6万亩,立竹2.24亿株,是全国九大竹产区之一和著名的“楠竹之乡”。发展笋用林是助推竹产业加快发展并做大做强的有力抓手,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市委、市政府将竹产业作为我市重点发展的三大绿色产业之一,是推动咸宁绿色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建设楠竹笋用林的有利条件

一是从楠竹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看,竹笋产量高。楠竹是我国竹笋产量最高的几个竹种之一。管理较好的楠竹林,每亩每年地下竹鞭中的笋芽一般不少于8000个。据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狮丰笋用楠竹林基地试验记载,1982年平均每亩生产冬笋324斤,产春笋2078斤,鞭笋723斤,平均亩产达3125斤。我市林科院潜山楠竹笋用林试验,2017年每亩产竹笋3386斤。立地条件好、高度集约经营的楠竹笋用林,每亩最高出笋4872支,产量5000斤以上。  

二是从竹材生产和竹笋生产的效益比较看,竹笋生产效益高。一般经营的楠竹林,每年亩产竹材40根左右,收入约400元;经营较好的楠竹林,每亩每年生产竹材60根左右,收入约600如果经营楠竹笋用林,按浙江鄞州1982年每亩产笋量计算:冬笋324斤,每斤按市场最低价7元算,为2268元;春笋2078斤,每斤按市场最低价1元算,为2078元;鞭笋723斤,按市场最低价10元计算,为7230元。每亩合计收入高达11576元,扣除成本投入(大约是收入的20%2315元,纯收入可达9261元,是楠竹材用林的15倍。如果建立高度集约经营的笋用林基地,每亩收入可达万元以上。

三是从我市现有竹林的立地状况看,有改建笋用林的基础条件。在我市150.6万亩楠竹林中,坡度较缓,立地条件较好,每亩立竹株数在100株以上的面积大约占20%左右。可通过全垦抚育、加强水肥管理、增加立竹量、调整竹林结构等技术措施,改造为楠竹笋用林。材用林改笋用林,改造当年就能产生效益,一般经过二到三年时间即可进入丰产期。如果我市改建30万亩楠竹笋用林,每亩平均产笋2500斤,每年可产楠竹笋7.5亿斤;再将剩下的120万亩楠竹材用林的竹笋充分利用,每亩材用林年可产笋300多斤,共可产笋近4亿斤。楠竹材用林采笋,不会影响竹材生产,这是因为竹鞭上的笋芽因为土壤营养供给的原因,能破土而出的并不多,而且出土的竹笋能长成竹子的只占30%左右,也就是说出土100株笋子,只有30株左右能长成竹子,其余70%属退笋,如果不及时采挖利用,就会腐烂,造成浪费;及时采挖退笋,减少营养消耗,能促使地下竹鞭笋芽更多地发育成竹笋破土而出,实现竹材增产、竹笋增效。

二、大力打造百亿元竹笋加工产业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竹产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制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竹材生产加工利用,而忽视竹笋生产加工利用。针对这一问题,就发展百亿元竹笋加工产业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明确竹产业发展“双百亿”目标。一方面,大力支持巨宁竹业等竹材加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开发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竹材加工新产品,咬定发展百亿元竹材加工产业不动摇;另一方面,引导、鼓励广大竹农,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将全市立地条件好、立竹量大的30万亩楠竹林,改造成笋用林基地。加上120万亩楠竹材用林竹笋的采挖利用,全市年产楠竹笋可达10亿斤以上。通过加工增值,以及大力发展雷竹、麻竹、马蹄竹等笋用竹,经过三到五年努力,实现百亿元竹笋加工业的发展目标。

第二,制定大力支持竹笋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学习借鉴浙江临安大力发展雷竹、安吉建设高标准楠竹笋用林的做法和经验,从打造中国中部绿心、建设国际生态城市、实现绿色崛起的战略高度,研究出台支持百亿元竹笋及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竹农、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有关企业发展楠竹笋用林和雷竹、麻竹、马蹄竹等笋用林,按面积予以一定额度的奖补,推动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基地;同时,整合有关资金,支持与笋用林基地建设配套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强化技术支撑。加强对楠竹种植户的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楠竹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组织安排技术人员在楠竹笋用林管理的关键时节进行现场指导,确保楠竹笋用园高产高效;组织楠竹笋用林种植大户赴楠竹笋用林发展较好的地区,实地考察学习当地的可行做法和成功经验,帮助他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市林科院等科研机构,加强对楠竹笋用林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应用;采取技术合作等方式,引入浙江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相关专家以及外地经验丰富的竹农,从林地选择、整地、母竹挖起、种植、幼林管理、护竹留笋和科学挖笋等方面,手把手进行全方位技术指导。

第四,延长增粗产业链条。结合乡村振兴、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和精准脱贫,依托广大竹农、国有林场、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多管齐下大力建设楠竹笋用林基地。同时,统筹规划,创新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培育楠竹笋生产加工骨干龙头企业,大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建立本地销售市场和冷链物流体系,畅通网上网下产品销售渠道,精心培育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完整链条,争取早日实现做大做强笋用竹产业的目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全域旅游作出应有贡献。

发言人政协常委、市水务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