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新闻动态提案工作资政建言社情民意委员风采文史长廊党派团体协商议政政协会议专委会工作县市区政协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建言立论 >

关于我市楠竹产业精深发展的思考

来源:民盟咸宁市委员会 时间:2021-03-25  

吴宏钧

20194月,咸宁市出台《关于加快实施“133”区域和产业布局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我市加快建设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楠竹产业和茶叶、油茶产业一起列为我市三大百亿产业。2019年,全市实现竹产业产值67亿元,距百亿目标还有差距。

一、我市楠竹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现有楠竹面积160余万亩、立竹量2.5亿株,年产楠竹2200万株,发展楠竹产业资源优势明显;我市竹林培育技术也有突破,竹产业招商效果初显。但是我市楠竹产业发展总体生产比较粗放,企业规模小,产值低,产品精深加工不够。

一是楠竹产品普遍偏于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楠竹原竹由2012年高位时将近1000/吨降至2014740/吨,再降到目前440/吨。我市楠竹精深加工企业极少,大多企业属于粗加工型,利润不高。以汀泗桥镇兴源竹业为例,该厂主要生产竹筷、竹丝、牙签等初级产品,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纯利润不足10%。我市目前楠竹粗加工每根附加值大约20-30元,卖原竹平均每根不到10元,而我省枝江市一根竹子深加工附加值可达120元,浙江安吉楠竹深加工附加值更高,如楠竹制作环保电脑键盘。

二是传统楠竹产品市场大幅萎缩。建筑工地脚手架由楠竹被钢管替代,竹片制作竹跳板大量被新型板材替代,竹条搭建蔬菜大棚大量被聚乙烯钢塑复合管等新型材料替代,传统楠竹销路大量减少,导致楠竹初级产品市场份额大量减少。同时大量原来传统的楠竹生活用品和手工艺品生产量和使用量大幅下降。比如竹床、竹箩筐、竹斗笠、竹蒸笼、竹篮、竹簸箕、竹睡椅、竹凉棚等生活用品在城市地区几近绝迹,农村地区使用比例和使用量都在减少。楠竹手工艺品没有形成规模企业,少数竹工艺大师只能进行简单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效益不明显。崇阳县路口镇板坑村原有36家造纸厂,如今已无一家,目前我市市场火纸大部分靠外地运入,更不谈外销。

三是楠竹集中连片产地效益不均。部分楠竹集中地引入了现代化企业开展现代经营,楠竹产出效益比较可观,而部分村镇因为能人缺乏、交通不便等原因,楠竹产出效益很低。以咸安区大幕乡为例,双垅村从浙江引进现代化生产企业,既可以生产筷子、牙签等初级产品,还能制作竹炭和竹工艺品,加工余下的竹屑竹灰还可以制作竹颗粒或者外运,4个竹产业厂家一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60多万元,带动本村所有贫困劳动力就业;而相隔几公里外的桃花尖村,楠竹林面积2.2万亩,超过双垅村的1.38万亩,人均面积5亩,超过双垅村的人均4亩,却没有一家楠竹加工企业,部分楠竹在山林里生长了7-10年,无人砍伐,无人看护,楠竹品质下降,村级集体经济几乎没有,这里的白天静悄悄。

初级产品价格低迷、楠竹产品市场萎缩和楠竹产品精深开发不够互为因果,以上三大问题导致我市楠竹抚育水平下降,楠竹质量总体也在下滑,部分地方形成恶性循环。

二、我市楠竹产业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生产经营观念落后。我市绝大部分竹农沿袭传统的管理方式,一方面投入少,不复垦,导致近年楠竹品质下滑,肉质变薄、径级变小、株高降低、竹节变密、竹笋退化减少等问题;另一方面,我市绝大部分竹农片面强调护笋养竹,采掘冬笋和清明前竹笋比例偏低,习惯清明后采挖退笋、弱笋,导致竹笋市场供应量严重不足、品质较差。我市规模较大的笋加工企业仅有赤壁市利源林农和崇阳瑞发2家,以赤壁市利源林农为例,设计产能可以达到每年消耗楠竹鲜笋2400吨以上,因原料缺乏每年实际消耗楠竹鲜笋约1000吨,而本地供应量仅占30%左右,70%需要从江西、湖南等地调运。

(二)林区道路基础设施较差。我市各楠竹主产县乡林区道路普遍偏少,部分林区在平缓地带修建了级别较低的机耕道路,但在坡度稍大、路途较远的林区修建道路较少。由于林区道路少,劳动力费用逐年提高,楠竹砍伐、运输、垦复等竹林经营成本逐步增加,部分竹农劳务承包砍竹,劳务费高达竹子总价值的70%,劳务成本增加而楠竹价格下跌,导致部分竹农减少投入甚至放弃经营山林。

(三)精深特产品开发不多。我市楠竹加工企业总体偏小、偏散,并且都是粗加工,多数以小作坊、小企业形式生产竹丝、竹片、竹筷、牙签、笋干、清水笋等初级产品、低附加值产品。以加工一次性竹筷为例,每双市场销售价仅0.03-0.04/双,我市部分初级加工筷子被浙江等地购走再加工工艺筷,附加值翻了几倍甚至几十倍。我市楠竹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较少,精品不多,部分民间工艺大师缺乏扶持,部分民间竹篾手工匠转行,年龄老化,手艺有失传的风险,后继无人。

(四)产业链配套不足、延伸不够。我市缺乏有优势的楠竹及其配套产品龙头企业,原有的竹行业企业巨宁集团竹业公司大量减产,江南春竹业倒闭,蓝宝竹业停产。竹产品营销网络不够全,发展机制不够活,产业服务不够优,竹加工机器制造几乎空白,还没有形成从生产到加工、包装、销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分散在各主要林区的作坊式火纸制造厂、笋干加工厂、楠竹初级产品加工厂因为环保压力大多关停,基本达不到环评办证的条件。

(五)科技创新能力偏低,人才支撑不足。我市在竹产业研发上科技投入总体偏低,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作为竹产业工作经费,相对我市竹产业发展的地位而言还显单薄。我市竹产业专业人才总体匮乏,包括技术研发人才、产品创意开发人才、产品销售人才和民间竹工艺大师等类型都明显不足。并且一、二、三产相关专家缺乏互动交流,科研院所人才缺乏与林业主管部门沟通联动。竹产业相关协会发展不足,发挥作用不够明显。

三、发展壮大咸宁楠竹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发展方向,提高资源价值。我市需要在2012年《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意见》、2013年《市政府关于加快竹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再次出台明确的产业发展指导文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进一步完善领导小组、发展策略、示范基地、扶持政策、产业路径等。我市楠竹产业的发展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楠竹制品的综合利用率,也要大力发展楠竹笋加工。而在楠竹制品加工利用方面,粗加工不能完全放弃,精深加工更有必要,同时,要接“二”连“三”,自然和生态条件较好的地方要发展竹林文化康养旅游,制作楠竹旅游工艺品,把竹林、竹材、竹养、竹药、竹旅有机融合,发展绿色经济。而在楠竹笋加工利用上,从宣传引导和科技推广的角度改变竹农老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竹笋的适度采挖其实是对竹林的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有利的,可以改变出笋的“大小”年规律,还可以通过竹笋交易赚取竹林经营的一部分资金,也能够为楠竹笋生产公司提供更多的原材料,从而形成整个生产、经营、贸易、护育的良性循环。

(二)整合有效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充分整合涉农、涉林和扶贫资金,采取财政以奖代补、群众集资投劳等办法,按笋材两用林300/公里、笋用林150/公里的密度和每公里3万元的标准进行林区作业道路建设和奖励,笋用林基地配套灌溉设施建议纳入农田水利补助建设范围。在楠竹林地比较集中的乡镇和村组,可以实施林地流转,鼓励营林大户统一集中经营,流转竹林根据立竹量多少、土质肥瘠程度、距离主干道远近和山林坡度大小等不同指标,每亩按照一定标准流转,集中流转户便于在市县相关部门的统一规划下建设林区道路,在以奖代补政策的激励下,流转集中户修建道路改善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将极大提高,林农的基本利益也得到保障。从而降低林区生产、经营、管理、护育的成本,达到流入经营户和流出林农双赢的效果。

(三)发挥规模效益,壮大龙头企业。市级和楠竹产量较大的县要高起点规划建设楠竹产业绿色加工园区,提高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统一按照标准建设好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加工剩余物处理设施和加工利用途径;统一科学制定入园企业标准,突出引进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楠竹、竹笋、竹艺加工项目。目前已经引进了大型竹笋加工企业的崇阳县和赤壁市,可以围绕该重点企业周边选址。在园区的企业引进和培育上尤其要引领鼓励壮大龙头企业。鼓励骨干企业走品牌发展战略,争创绿色品牌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对我市笋竹加工企业新获省级以上商标或产品、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以及成为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的给予一定奖励。

我市从2014年起,每年争取省财政安排的500万元竹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其中400万元用于竹林示范基地项目,100万元用于竹产业加工项目。各县市区也大多设立相关项目资金用于竹产业发展,除崇阳县设立2000万元的竹产业发展基金较高外,其他各县激励扶持基金比例偏低、数额偏小;市级特色产业奖励基金在2014年之后实施,后来基金底数越来越小,扶持效果并不明显。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提高扶持、奖励的标准。

(四)开拓经营模式,实行精深发展。我市楠竹产品要迎合市场差异化需求,原竹、初级产品也需要存在,传统产品要稳住地盘,精深加工更是方向,加强创新,把传统与现代需求、现代工艺相结合是关键。一是可以在部分地方发展林下种养殖,比如林下种植三叶青、黄精,林下养鸡、养猪等第一产业。二是继续做大做强传统的竹家具、笋食品、竹子初级产品(竹筷、牙签、竹丝、竹扫帚)的市场份额,并提高产品的精深度,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比如普通一次性分支竹筷价格低廉,但是改进工艺制作双身筷,能卖到0.12/双,这是市场发展的方向,并且市场供不应求。3斤楠竹枝做成普通扫帚只卖2.6-2.8/把,崇阳县路口镇正在建设的楠竹枝精深加工企业,1斤竹枝可以卖到9元。三是在竹材料(竹胶合板、竹地板等)、竹纤维纺织(竹原纤维、竹炭纤维、服装家纺纤维等)、竹工艺品(竹根雕、竹首饰、竹车内饰)、竹化工(竹炭、竹醋液及竹炭)、竹医药(竹盐及其他竹美容养生产品)以及其他与生活相关产品(如竹酒、竹菌)等加大研发力度,做出品牌。比如位于通城天成酒业,属于劲酒集团下属企业,开发楠竹酒系列产品,目前处于储藏酝酿阶段,将来达到一定年限再推出市场,前景看好。四是通过对自然风光比较优越的楠竹集中区开发特色民宿、游乐、康养、休闲等旅游产品。比如星星竹海、潜山、大幕都有比较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也有较好的口碑,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旅游康养模式,能有较好市场,同时能把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融合。比如崇阳县路口镇金沙,选择山水田园地段,改进工艺,落实环保要求,恢复部分火纸造纸坊,可以开发旅游,变身成亲子教育和劳动教育体验基地。

我市竹工艺品的发展有很大潜力,通山竹雕、咸安竹雕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咸安区、赤壁市有部分民间竹工艺大师,传统手工艺竹篾匠在民间仍有部分散布,群众基础较好。由于传统竹工艺品被塑料制品挤占了较多的市场份额,再加上民间传统手工艺人没有很好的销售网络和平台,制约他们的发展。随着现在个性化用品市场的升温、环保要求的提高,下一步限塑令的有力推行,如果对这些传统手工艺品进行市场化运作,运用新网络新媒体新平台进行包装开展营销,能够有较好的市场空间。以咸宁市艺竹情工艺品有限公司为例,他们采取“公司+手工艺人”的生产模式,公司负责产品创意和设计、布展、再加工、销售等环节,手工艺人分散在各自家中制作楠竹手工艺品,公司统一回购,通过互联网销售,实现从竹根、竹篼到竹材、竹枝的全套加工生产,一根竹子“吃干榨尽”。可以把一个原来废弃在山上、不产生价值的竹篼加工成“金蝉”等工艺品,可以卖至80元左右;竹编儿童玩具竹自行车、小背篓供不应求;竹灯笼式灯具为个性化客商量身打造;各种竹编小艺术品也很紧俏……

(五)加强人才支撑,强化科技力量。一是成立竹技术研发中心。发挥市林科院、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家的作用,内联外引,从国内林业相关高水平院校引进专业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外出学习培训和交流探讨,加强成果转化,开发创意产品。二是设立专项科技经费。支持各级林科所(科技推广站)开展新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支持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设备升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发新产品。三是发挥好民间工艺大师的作用。在新建设的我市非遗展览馆免费设立竹工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示、培训、教育区,开展宣传、推广和学徒培养工作,市、县财政给予一定专项补贴;另一方面对已经年老的竹工艺大师和竹雕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遗产所在地开展专门授徒培养计划,并纳入新型农民和新技能培训计划,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四是做大做强竹产业行业协会。产业行业协会在技术交流、销售网络、市场拓展、宣传教育等方面有着政府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支持竹产业协会开展各类活动,为他们搭建平台,构建与行业发展直接相关的激励机制。

(作者系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民盟咸宁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