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新闻动态提案工作资政建言社情民意委员风采文史长廊党派团体协商议政政协会议专委会工作县市区政协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建言立论 >

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来源:政协委员 时间:2021-09-13  

发言人:谢亚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所谓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凭自身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快速恢复。去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对城市韧性有了更理性的思考。那就是要跳出简单的防灾、救灾思维,向建设主动、动态、系统的城市韧性体系转变。建设韧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北京、上海已将“安全韧性城市”纳入规划,成都在今年也将“韧性城市”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浙江义乌、四川德阳、浙江海盐、湖北黄石四座城市,入选“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联合国减灾署将帮助其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的韧性城市,探索并形成中国经验。

目前,咸宁在建设韧性城市方面,也作了一些探索。如:出台《咸宁市城市补短板强功能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推进全国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第二期试点地区工作,出台基层社会治理七个系列文件,建设鄂南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等。但对于一个城市整体的韧性来说,还远远不够。一是我市建设韧性城市意识不强,对韧性城市研究不够;二是提升城市韧性的规划也落实乏力,如:海绵城市建设尚未形成合力,还存在建设标准规范缺乏、规划审批与建设验收脱节等问题;三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不足,应急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应急演练频次、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性应急指挥体系不完善,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数量不足等。

建设韧性城市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协同推进。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经验,针对我市现状,我们建议:

(一)留足规划冗余,增强基础设施韧性。一是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纳入应急场地、应急物资、应急人员规划等内容。提升办公、商业等建筑和居民小区的安全和健康标准,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完善街道社区等公共空间功能和管理机制等,提高城市遭遇突发灾害时的冗余度;二是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采用“平战结合”思路,有针对性地将一些设施纳入应急场所范畴,如借鉴方舱医院经验,结合城市特点和人口规模,在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宾馆酒店预留改建改造空间,预留水、电等设备接口,确保在应急情况下能够进行高效的功能和空间转换,形成在紧急状态下可以迅速启用,具备人员疏散、避难、隔离,物资储备及政府指挥等作用的空间。

(二)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一是对三大产业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咸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5:44.2:43.3。其中,工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咸宁作为湖北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还有45%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无论是从城乡协同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看,都有必要更加重视农业发展。但要把农业从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要发展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并促进农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拓展产业门类。咸宁目前有冶金建材、纺织服装等六大传统主导产业,是全市工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占比不高。与此同时,我市传统主导产业规模都不大,龙头企业不多,和省内其他市州相比,差距明显。从产业层次看,我市产业基本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布局分散、链条较短,整体竞争力不强。这些都要求咸宁在加快现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充分重视拓展产业门类,培育新增长点。

(三)提升公共服务,增强社会治理韧性。一是提高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要从单一风险应急管理模式向多领域、跨学科、多部门协作的应急治理体系转变。二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建立以职业救援队伍为主、专业志愿者为辅的多层次社会化队伍保障体系。依托社区组织建立志愿者队伍,由所在社区进行属地管理,关键时刻能够及时调动。三是要激发民众热情,促进民众参与。一座城市的韧性,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还是人的韧性。在遇到灾难、疫情等公共突发事件时,人的决定性永远是最重要的。本次夺取“战疫”胜利,最宝贵的经验就是“群防群控”。要广泛宣传应急避难、紧急救险知识,定期组织社区演练,提升人民群众自救能力。形成专业部门引领协调、社区群众人人参与、干部群众群防群治的局面。

(发言人系市政协常委、市社会主义学院专职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