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水河,千百年来在咸宁大地上蜿蜒前行,拥入长江,保留着优美自然生态和悠久人文资源,孕育出红色文化、万里茶道文化、三国文化、古瑶文化、养生文化等底蕴深厚的特色文化。流域高山川谷、溶洞平原形态各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应俱全,景色优美,风光独特,具备绿色生态发展所需要的良好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决定“支持咸宁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这是省委赋予咸宁的科学定位,也是咸宁人民的必答卷。市委和孟祥伟书记多次强调,咸宁要牢牢抓住绿色生态这个最大优势和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这个最大机遇,集中精力抓好流域治理、大健康产业、长江综合门户港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陆水河流域是祖先留给咸宁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当前咸宁重要经济板块:GDP占比67.81%、第一产业占比71.93%、第三产业占比64.27%。新时代必须争先担当,勇毅前行,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照省党代会和市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对照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发展定位,唱好“山水谣”,打好“生态牌”,走好“特色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生动实践中贡献力量,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组建一个专班。成立咸宁市级陆水流域协同绿色发展工作专班,统筹陆水全流域建设治理管理、产业绿色转型、协调督办考核。
二、编制两个规划。一是编制陆水全流域治理规划。建议委托长江委设计部门在已经编制《陆水河流域发展规划思路》的基础上编制《陆水流域系统治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功能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二是编制陆水河全流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建议以市文旅局牵头编制《陆水河流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突出陆水试验枢纽作为习仲勋秘书长签批启动、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亲自部署的三峡试验坝自带IP;突出中伙铺劫车、黄袍秋暴、八百壮士等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展示;突出三国赤壁古战场、黄盖湖练兵、陆逊屯兵、嘉鱼二乔等三国文化的挖掘与开发;突出以羊楼洞茶区为代表的茶文化体验;突出农旅产业差异性沿流域串联,形成系统科学的规划。
三、破解三个难题。一是建设旅游码头。建议市政府统领向上争取政策,沿线建立旅游码头,形成青山与绿水交织,水陆游线切换自如的生态旅游交通网络,解决全流域没有旅游码头的决定性短板。二是实施航道疏浚,构建陆水河通江达海的航道,实现500吨级以上船舶直达,也为陆水河赤壁段夜游,崇阳段十里画廊水上游提供航行条件。三是争取项目支撑。按照陆水全流域治理规划,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项目支持,为陆水流域协同绿色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四、形成四个机制。一是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流域内县市优化一产发展品牌,商定二产落地标准,按整体规划发展第三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各有侧重的产业布局。二是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合作机制。市级工作专班根据使用效率统筹调配,推动流域基础设施建设分步有序改善。三是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补偿法治化、多元化和常态化。四是形成流域规划实施责任制。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础数据库,推进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完善流域规划相关指标监测、统计、评估、考核制度,确保流域规划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发言人袁宏安系咸宁市政协委员、赤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