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新闻动态提案工作资政建言社情民意委员风采文史长廊党派团体协商议政政协会议专委会工作县市区政协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情民意 >

关于加快推进“六个一”建设 以共同缔造理念办养老的建议

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时间:2023-08-03  

咸宁市政协常委,民建咸宁市委副主委、秘书长、咸安区主委,咸安区副区长陈浩反映,农村养老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服务质效不优、运营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日益凸显。

一是农村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数量上的缺口和结构上的失衡。数量上的缺口主要表现在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和人员总量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农村养老服务人员也严重短缺,尤其是专业化的护理人员和医疗人员,不能有效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和长期护理问题。结构上的失衡主要表现在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类型、质量和价格不匹配。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主要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目前居家养老面临亲情支持不足、社会支持不够等困境社区养老存在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人员不专业、服务内容不丰富等问题。机构养老面临机构数量不足、费用较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二是农村养老发展质效不优。农村养老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政策环境、社会文化、市场机制等。政策环境方面,国家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引导农村养老发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政策协调不够、政策激励不足等问题。社会文化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农村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持有抵触和排斥心理,认为机构养老是“送终之所”或者“失孝之举”,而对居家社区养老则缺乏信任和参与意识。市场机制方面,由于农村养老市场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都较低,导致社会资本投入不足、市场主体单一、市场活力不强等问题。

三是运营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的运营保障机制涉及资金筹集、管理体制、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目前都存在不完善的问题。资金筹集方面,农村养老服务的运营成本较高,但政府投入能力有限,社会捐助动员不足,老年人自费能力低,导致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不稳定、不可持续。管理体制方面,农村养老服务的运营主体多样化,涉及政府、村集体、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公益团体等多方利益主体,但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监管机制,导致养老服务的运营标准不统一、责任不明确、权益保障。法律法规方面,农村养老服务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不能有效保护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针对农村养老问题,建议结合共同缔造理念,加快推进“六个一”建设,办好农村养老。

(一)配强一个有战斗力的村级组织。坚持党建引领,选优配强村级干部队伍,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养老服务意识和能力,发挥村级组织在农村养老发展中的推动和组织作用。要确定一名“两委”干部主抓养老服务工作,加强业务培训,引导群众充分发挥自治作用,鼓励村民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形成共同缔造的良好氛围。

(二)建好一个养老服务阵地。要加快农村养老服务阵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在农村投资兴办面向失能、失智、失独、高龄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要结合当前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契机,盘活闲置校舍、闲置房屋等集体资产,对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农家书屋、全民健身设施等进行提档升级,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服务。

(三)发展一支爱心公益团队。要充分发挥社会公益队伍的力量,如民主党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志愿者、社会公益团队等,在社区养老的基础上,为农村老人补充提供助餐、助医、助洁、助浴等公益养老服务。要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激励,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要建立志愿者与农村老年人之间的长期联系和互动机制,增进他们之间的信任和感情。

(四)服务一批有需求的对象。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集中养老、机构养老理念。要通过开展讲座、座谈、咨询等形式的宣传活动,向农村老年人介绍现代养老服务的优势和必要性,消除他们对机构养老的误解和抵触。要摸清老年人养老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服务模式,增强他们对机构养老的认同和接受。

(五)建立一套完备的资金保障体系。要以村级集体经济为依托、社会团体捐助为补充、政府补贴为激励,以村组出一点、社会捐一点、财政补一点的模式,确保资金保障到位。要制定工作规划,以实现最低养老服务为根本,根据资金保障情况,不断拓展服务内容。

(六)探索一套成熟可推广的制度。要根据农村养老服务的特点和需求,建立健全监管办法,保障养老服务的质量和安全。要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养老服务的组织形式和运营机制,形成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养老服务地方品牌,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