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民建湖北省委常委、咸宁市委主委,咸宁市科协主席王丹青,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饶雄兵反映,近年来,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成绩突出,产教融合扎实推进。同时,实践中机制完善不够、协同制度设计不足、产教衔接不够、供需对接不紧、师资建设不强等问题已初步凸显。
一、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融合机制完善不够。一是企业在参与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共建长期规划滞后,与市场短期需求联系比较紧密,缺少产业发展的远景目标。二是学校在参与产教融合过程中,受财政投入规模和办学条件制约,教学安排和产业发展不够紧密,课程体系不完善,专业设置没有及时调整和优化。三是学生权益未得到有效保障,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
(二)产教融合配套协同制度设计不够。首先,多元化办学、互利共赢的制度设计缺乏,社会上富余资金、农业技术、实验设备、厂房不能参与办学,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力量也会受到影响。其次,缺乏多方联动机制,院校与政府、乡村在合作上还缺乏深度。各部门放着现成的涉农职业院校的优质资源不用,每年的培训几乎都是“另起炉灶”单干,既闲置资源又浪费财力,还达不到应有效果。
(三)职业教育与产业需要衔接不够。相比以往,涉农专业在校学生数大幅下降,学生回到农村或者流出外地农村创业就业趋减态势尚未扭转。涉农专业教师老化现象严重,转行(转专业)情况比较普遍,年轻教师实践经验比较薄弱;教学课程老旧,自主创设课程偏少,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教学实践较少,造成人才培养与区域乡村振兴发展需求耦合度低。
(四)师资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一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课教师多,与教育部“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教师来源单一,新入职教师大多是学历高、技能低的高校毕业生,缺少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较为严重,无法胜任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任务。
二、有关建议
(一)高效推进政校行企四方运行。人社部门定期发布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缺急需岗位及专业指导目录;教育部门根据人才需求,指导大中专院校精简优化专业,新设服务农业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专业。经信等行业主管部门和发改、人社部门定期提供有关农业产业和人才政策,实现产业科研信息共享。搭建实用技术创新平台,建立产教融合科研转化机制,拓展校企合作内容,构建完善产学研体系。
(二)加快建设产教供需信息平台。立足农业产业发展需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由人社部门或经信部门牵头,构建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运用发挥信息服务平台作用,为政府、院校、企业提供产教融合信息服务、政策解读、人才培养等工作,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与区域招商引资、产业经济协同发展。
(三)建立县域农业发展平台。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需要,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高效融合,鼓励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深入县域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联盟、农业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平台,助力农业产业特色化发展,精准服务县域农业发展。
(四)完善产教融合配套机制。立足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情况,注重校企合作双方立足产业转型升级实际和区域产业集群特点,引入科研院所参与校企合作。发挥政府作用,对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有效评估,促进建立符合农业产业发展需要、适应教育发展规律、满足企业需求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五)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强化人员编制配置。进一步创新教师引进机制,逐步解决人员编制,建立完善职教师资准入、退出、激励和培养培训等管理制度。二是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健全学校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同步联动机制,确保大中专院校教师工资收入等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