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四个一”活动是咸宁市政协提案委员会为更好发挥本委员会委员的主体作用,提升委员履职能力水平,加强委员队伍建设,引导委员聚焦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群众关心热点、社会治理难点而开展的履职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为“集体反映一条社情民意信息、集体参加一次调研视察活动、集体撰写一份提案、集体帮办一件实事好事”。近期,我们将市政协提案委员会的40个委员分为4个小组开展活动,并逐期推出“四个一”活动成果。
咸宁市茶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茶产业是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进入新时代,茶产业在茶区经济发展、健康消费、扩大就业、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按照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关于在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中深入开展“四个一”履职实践活动的方案》的要求,为进一步拓展咸宁市茶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市政协提案委“四个一”活动二组委员,最近先后深入通城县九井峰茶园综合体、湖北双狮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澜亭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咸安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湖北杭瑞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企业调研座谈,并结合有关方面数据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咸宁市茶产业发展现状
咸宁是我国三大茶马古道源头之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茶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市现有茶叶基地面积51.18万亩,年产茶总量达7.81万吨,其中青砖茶产量为6.1万吨,茶叶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30多亿元。拥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154家,其中从事青砖茶加工的17家。全市共有26个茶叶绿色认证食品,茶园认证面积约3.27万亩;有21个茶叶有机认证食品,茶园认证面积达4255.85亩。
2.区域品牌逐渐彰显。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羊楼洞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九宫山茶业有限公司)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家。全市茶产品种类共有五大类(绿茶、红茶、黑茶、青茶、白茶),主要以绿茶、红茶、黑茶(青砖茶)为主。有“川”字牌中华老字号1个、湖北老字号9个;有“川、九宫山、羊楼洞、同太和、生甡川和赤壁青砖茶”6个中国驰名商标、19个湖北省著名商标;有通过认证的国家地理标志5个。赤壁市砖茶产业集群是湖北省99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之一,“赤壁青砖茶”品牌价值约38.16亿元,在全国黑茶类排名第3位。
3.产业布局日益优化。2022年,咸宁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赤壁青砖茶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咸宁三百亿茶产业的宏伟目标。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各类茶企、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多方合力联动之下,咸宁市茶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咸宁市茶产业形成了以赤壁市青砖茶、米砖茶,咸安区名优绿茶,通城县出口精制茶、有机茶、红茶,崇阳县特种绿茶、白茶,通山县高山红茶、乌龙茶等为代表的“一县一特”的产业布局。咸宁市成为湖北省五大茶叶优势产区之一,全市六个县市区全部被认定为“湖北省茶叶主产区”。
4.产业链条加快延伸。近几年来,通过延伸茶产业链,使产品链更加齐全、使品牌链更加健全,助推茶产业全链条发展。在茶产业链上游,通过茶树资源利用与品种选育、优化茶树新品种、提升茶树良种普及率等方式,促进老旧茶园向生态茶园发展。在茶产业链中游,通过建立茶叶生产加工、产品品质检测和质量保障监督体系,并在精深加工领域积极开拓,成功促使刘仲华院士团队与湖北思贝生物科技公司携手推进赤壁市青砖茶业精深加工孵化园建设,在赤壁兆丰茶业有限公司增加了茶叶精深加工项目。在茶产业链下游,卓尔·羊楼洞古镇、万亩茶园·俄罗斯方块小镇、“峒乡茶谷”文化旅游景区、通城县九井峰茶园综合体、赤壁神山田园综合体等茶旅项目初具规模,茶旅融合初显成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咸宁茶产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仍然存在生态茶园发展缓慢、精深加工项目较少、销售体系不够完善、茶旅融合有待提升等问题。
1.老旧茶园改造缓慢。咸宁茶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建园时间较长,老茶园面积占比较大。采茶以手工改造为主,机械化程度和效率较低,成本较高。茶园老化问题普遍存在,且茶树行间距过窄、空间有限,大规模机械作业较为困难。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老旧茶园改造力度不大、进展不快。
2.精深加工水平不高。总体来看,全市茶叶产业粗加工还较普遍,精深加工水平较低、项目偏少,茶产品、茶衍生品研发与创新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如在附加值较高的茶多酚、茶色素等提取物加工方面投入严重不足、规模较小,尚处于起步阶段。
3.销售市场有待开发。咸宁茶产品销售主要在本市,除了砖茶作为边销茶销往省外,外销到其他省市的较少,出口到国外的更少,在全国市场的销售份额占比较低。利用电商等渠道进行销售的能力偏弱,在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的销售量较少。
4.茶旅融合有待深化。茶旅融合发展整体缓慢,尚未形成“茶叶+N”茶旅融合发展格局,虽建有万亩茶园·俄罗斯方块小镇、卓尔·羊楼洞古镇、通城县九井峰茶园综合体、赤壁神山田园综合体项目、“峒乡茶谷”文化旅游景区,但吸引游客的主要还是自然风景,而非独特的茶旅文化,旅游多为自驾一日游、半日游,甚至过路游,留不住游客。咸宁本地的茶人茶事、茶史茶诗、茶俗茶具、茶艺表演等挖掘不够,茶主题公园、茶主题酒店、茶博园、茶社茶楼发展缓慢,茶文化旅游商品档次较低,难以满足消费者和游客的多层次多方位需求。
三、有关对策与建议
我们建议,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积极接轨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主动融入咸宁大健康产业集群,大力推进生态茶园景区化,加速茶产品提档升级,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加快茶旅康养融合发展,全力构建茶产业新发展格局,加快建成茶旅康养融合发展先行区,把咸宁建成融茶工业、茶贸易、茶文化、茶研学、茶旅游、茶康养为一体的“养生茶都”。
1.大力推进生态茶园景区化。加快改造低产低效茶树,选育高抗、优质、特色茶树品种,加速推进老茶园生态化、景区化、标准化改造,着力提高茶园采摘机械化、管理智能化,建设一批适应机械化、智慧化生产的生态茶园。以打造万亩茶园·俄罗斯方块小镇、卓尔·羊楼洞古镇、通城县九井峰茶园综合体、赤壁神山田园综合体、“峒乡茶谷”文化旅游景区、崇阳县青港白茶田园综合体、通山县九宫山茶业产业园为重点,推进生态茶园景区化建设,打造一批“鸟语花香”绿色生态高品质茶园。
2.加速茶产品提档升级。推动采茶机械化、制茶工艺化、生产智慧化、产品品牌化,大力发展茶产业精深加工项目,加速茶产品提档升级。加快茶产品深度开发,不断延长产业链条,丰富茶衍生品,使其延伸到医药、保健、食品、康养等相关领域。围绕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青茶,打造“又绿(绿茶)又红(红茶)”“黑(黑茶)白(白茶)分明”茶品牌,开发一批具有显著品牌效应的名茶、茶饮料、茶食品、茶饮品、茶保健品、茶药品、茶用品等市场前景好、附加值较高的产品。
3.创新市场营销模式。注重“两个市场”消费需求,统筹做好茶产品品牌推广、文化传播,精心策划开展采茶节、茶博会、茶事活动,进一步提高咸宁茶品牌的影响力、知名度; 完善茶产品线上销售体系,大力发展电商、微商,支持在“淘宝”“天猫”“京东”“抖音”“拼多多”等网络平台开设直销店,推动茶产品营销渠道网络化、精准化;稳定茶产品线下销售体系,支持茶产品到景区、酒店、宾馆设立销售门店或专柜,进一步巩固本地市场,扩大“两个市场”销售份额。
4.加快茶旅康养融合发展。围绕建设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出台茶旅融合发展扶持政策,设立茶旅融合发展专项资金,配套奖补政策,促进茶旅融合快速发展。按照“园景一体、茶旅融合”的全域旅游理念,注重绿色养眼、生态养身、茶道养性、文化养德、运动养形等元素,以培育卓尔·羊楼洞古镇、万亩茶园·俄罗斯方块小镇、通城县九井峰茶文化生态园、崇阳县青港白茶田园综合体、“峒乡茶谷”文化旅游景区、通山县九宫山茶业产业园等为重点,加快建设茶主题公园、茶主题酒店、茶博园、采茶体验园、茶文化街、茶社茶楼、茶艺表演中心,深度挖掘咸宁茶历史、茶文化、茶故事、茶民俗、茶表演。着力开发休闲采摘、制茶体验、茶艺表演、问寻茶道、茶旅康养等茶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大力发展采茶戏,举办采茶节、茶道论坛等系列活动,推出茶园生态游、节庆游、采尝游、体验游、购买游、工艺游、研学游,打造融采茶、制茶、品茶、购茶、茶道、茶浴、茶疗、茶艺、茶剧、茶观光、茶休闲等为一体的茶旅游目的地,加快建成茶旅康养融合发展先行区。
(咸宁市政协提案委“四个一”活动二组委员蔡 飞 吴国龙 饶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