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新闻动态提案工作资政建言社情民意委员风采文史长廊党派团体协商议政政协会议专委会工作县市区政协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提案工作 >

咸宁市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调研报告

来源:市政协委员 时间:2022-09-22  

编者按:“巾帼不让须眉”“妇女半边天”诠释女性风采和魅力,科技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把女性推向新时代的前沿,科技生产力精细化分工协作,女性获取资源、追求公平、向往美好越来越强烈,但在成长的道路上面临诸多烦恼和困惑,尤其反映在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领域较为突出。

焦点一:女性科技工作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待遇、经费、住房、职称;

焦点二:女性科技工作者最不满意的问题是不公正、不公平、不受重视,无经费。

关注身边事,聚焦政府工作重点、群众关心热点、社会治理难点。近期,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提案一组按照“集体反映一条社情民意信息、集体参加一次调研视察活动、集体撰写一份提案、集体帮办一件实事好事”的要求,深入开展履职实践活动,并推出“四个一”活动成果。


咸宁市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调研报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关健。新时期我国女性科技人才队伍规模逐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能力显著提升,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工程实践等各个领域作出杰出贡献,充分彰显出巾帼力量。按照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关于在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中深入开展“四个一”履职实践活动的方案》的要求,如何就进一步加强咸宁市女性科技人才发展政策激励,促进科技创新,市政协提案委“四个一”活动一组委员深入赤壁市凯利隆科技、银轮热换器等企业了解专精特新人才需求和发展导向,同赤壁市政协领导及人才办、市科信局、市妇联、市人民医院等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向全市各行各业开展“关于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调查问卷,通过实地了解和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咸宁市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女性科技人才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科技创新领域取得非凡成就,作用日益凸显。

1.人才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女性科技人才总数量和占比呈上升趋势,以赤壁市为例。一是女性人才比例逐步提高。近几年,赤壁市先后出台《赤壁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关于实施“智绘赤壁”计划 加快推进人才强市的若干意见》等人才相关政策,选派科技人才到民营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截止今年累计选派女性科技人才5人,占选派人数的11.9%;2022年聘请科技特派员177名,其中女性科技特派员28人,占总人数23.9%。二是女性高端人才明显增加。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成立以来,大力推动人才发展战略,2022年高质院及其孵化企业共有科技类人员110人,其中女性科技人员43人,占人数的39%,具有博士、硕士职称的女性科技人员占有一定比例。三是女性科技人才数量扩大。2022年赤壁市共有研发人员2280人,其中女性研发人员160人,占研发人数的7%,涉及研发平台83家,数量逐年扩大。

2.作用发挥日益显著。我市女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在攻克科研难关中竞放“女性风采”,不少人成为科学技术领域的杰出代表,取得无愧于时代的骄人业绩。中药材研究领军人物吴和鸣,扎根福人药业22年,先后荣获湖北省政府多项科技成果奖,组织开展的龙胆泻肝浸膏过滤、五味子提取等20余项技术改进取得重大突破;“产教融合”之路的践行者咸宁职院徐文娟,潜心于减速器、电动葫芦、起重机的设计与研究,先后获评“咸宁市巾帼建功标兵”“湖北省女性科技创新人才”;集养殖 、农产品加工、科研为一体服务乡村振兴的“小龙女”田淑娴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2021年,湖北省百名优秀女性科技创新人才评选表彰中,我市湖科大闵清、香城智能机电徐碧玉、福人药业吴和鸣,以及湖科大周燕红、职院徐文娟、市农科院郑丽等10人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女性科技创新人才”。

3.资源禀赋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市坚持“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人才效能进一步增强,人才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政策引导。2021年科技部联合全国妇联等12部门印发《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湖北省科技创新巾帼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最近几年,市及县市区也出台60多个人才政策相关文件,为女性科技人才成长进步、发挥作用创造更好环境。二是筑巢引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工作,大力实施“招硕引博”工程和“鄂南英才计划”,2021年引进1.2万余名各类人才来咸就业创业,其中,新增硕士研究生以上高素质紧缺专业人才248人。据调查,在行政事业单位“招硕引博”中,女性占较大比例。三是人才培养。全市5所高校招生1.4万人,在校生5.15万人,毕业生1.03万人。高等教育中,女性研究生占50.9%,普通本专科女性占51%,成人本专科女性占58%。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资源丰硕,潜力作用明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各条战线上充分发挥禀赋才智,凭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取得许多重大成果,直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受传统观念影响,以及体制的不健全、政策执行的偏差和引导不力,制约了我市女性科技人才作用发挥。

1.女性科技人才合理调配使用不平衡不充分。女性科技人才集中度比较单一,体现在高等院校、行政事业及国有企业居多,如湖科大、市中心(同济)医院、县域医院及我市科研院所。高科技制造业、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高科技人才稀缺。尤其是在民营企业中,女性科技人才廖廖无几,比例偏低,供需不平衡。

2.女性科技人才作用的有效发挥受到制约。机制、体制和政策始终是制约女性科技人才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由于女性生理因素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少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提高了女性进入科研行业的门槛。行政事业中单位“招硕引博”引进的女性科技人才有效作用、科研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造成人才闲置。

3.缺乏吸纳女性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政策。近年来,我市相继制订和出台许多政策、措施和办法,但专门针对女性科技人才的很少,无论是在公开、公平的人才竞争环境,还是专项基金、学习教育、以及退休等方面缺乏政策制度保障;对女性科技人才的职称评定、先进评选、科研项目及物质保障支持方面,还缺乏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措施;对女性科技人才怀孕、哺乳等特殊时期,还缺乏予以关照的办法,对吸纳和激励女性科技人才为咸宁经济社会服务,还缺少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政策。湖科大培养出来走向社会的女性研究生一大批,可留在咸宁本地的很少,大都“孔雀东南飞”,原因是缺乏定向培养和投入机制。

4.女性科技人才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女性科技人才对自身存在的不足大多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调查显示,女性科技人员把事业放在第一位的只有8.75%,社会对女性科技人员的认可程度很高的只有3.23%,单位给女性科技人员提供进修和培训机会一般的占60.94%。社会认知的偏差,女性身体弱势,单位的不重视是造成女性人才默守成规的主要因素。

三、有关对策与建议

科技人才已成为当今综合实力竞争的核心要素。我市正向科技人才强市目标迈进。新时代女性科技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为此,结合市情,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加强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巩固和扩大湖科大等高等院校女性科技人才培养和贮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定向培养发展模式,在招生上降低分数线,学习生活上设置奖学金,就业上放宽年龄,让其舒心、称心、安心栖身献智咸宁发展;改革创新女性科技人才引进方式,重点培养、引进、用好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以及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所需女性科技人才,使之成为我市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行家里手、科技匠人,成就一批专业化、行业化的女性领军人物。

2.出台女性科技人才激励政策。规划编制我市中长期女性高层次人才目标计划,提高女性科技人才比例,增加女性获得科研资源的机会;出台我市专门针对女性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政策和机制,让女性在公开、公平环境中激励有政策,竞争有机制,发展有导向,科研有保障;制订实施女性科技人才在职称评定晋升、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措施和办法;健全完善女性科技人才评选表彰、生理保护、孕哺期等宽松优厚条件的行动方案和制度安排,为女性科技人才成长消除不利因素,解决后顾之忧,创造便利条件;实行女性高层次人才与男性同等的弹性退休政策,激发科技领域女性尽才尽智,更好开展工作。

3.加大女性科技人才经费投入。明确女性科技人才分类标准,设立咸宁市女性科技人才资助计划,进一步加大在科研项目专项立项、科研平台建设、创业创新领域的资助和经费投入,让科技成果转化成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争取国家、省财政专项资金,设立咸宁市巾帼科技奖、咸宁市巾帼创新奖等奖项,大力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研发成长道路上埋头苦干得实惠、有干劲。

4.建立女性科技人才服务平台。针对女性科技人才特性和发展规律,探索建立具有咸宁特色的“巾帼双创”“巾帼微创”女性科技人才服务平台,集女性人才政策、女性人才库目、女性科研项目综合性集成式信息库和工具箱;开展“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巾帼文明岗”和“最美巾帼奋斗者”评选活动,举办各类学术交流,让更多的女性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5.保障女性科技人才学术和政治地位。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成立专业性协会、学会等科研性组织,推荐优秀女性科技人才在知名协会、学会任职,扩大学术交流,打造一批科技园、人才谷;增加女性科技人才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名额,提高女性科技人才话语权和向心力,充分体现女性科技人才主导地位。

6.营造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支持女性科技工作者在生育或孕哺期延长科研项目结题时间,延长评期考核期限,创造生育友好型科研环境;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推动金融机构“科技贷”、“科技保”向女性科技人才提供金融支持和科研风险保障;在云上咸宁、咸宁日报等主流媒体和有关网站开办“咸宁巾帼”专刊、专版,大力塑造和宣传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成才道路和先进事迹,激发更多的优秀青年女性献身科研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书写咸宁“巾帼英雄”壮丽华章。

(咸宁市政协提案委“四个一”活动一组委员  周燕红  黄翠萍  王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