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 道玖 世权
游士任,字肩生,号玉铉,又号鸥夫,湖北嘉鱼老官游仕边人,生于明万历甲戌(1574年)冬月二十二日。1606年参加湖广乡试,考取举人。1610年参加殿试,取得万历庚戌科三甲33名进士,初任浙江湖州府长兴县知县,1615年入京升任户部主事,1616年调任都察御史,巡视太仓。1621年改任广西道监察御史,加巡按监军御史,监山东登莱沿津等处军务,明末著名东林党人,被魏忠贤阉党称为“地囚星旱地忽律”。1625年3月魏忠贤公报私仇,欲杀尽异己,污蔑游士任贪污受贿,被锦衣卫逮捕下狱,经考掠无数,后经登莱总兵官毛文龙力证,得以免死,杖戌以归,1628年,崇祯皇帝继位,游士任及东林党人平反昭雪,还其冠服。第二年,崇祯皇帝下诏任命新的职务,他以身体有病为由,坚辞不出,1633年7月病故于武昌,享年60岁。
一、吏治长兴:除弊减赋利百姓
游士任一生经历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个朝代,出身书香门第,十五岁丧父,父亲去世后,家境不富裕。他从小潜心读书,学习异常刻苦。年轻时胸怀大志,颇负才名,除了精通文史和军事知识外,平时还留心学习一些经世致用之说、国计民生之策。嘉鱼县令庞一德读其文,见其人,对他的评价是:“气骨英棱,如铜柯石干,他日当以风节胜人”。
1606年游士任参加湖广乡试,获得33名成为举人。公元1610年参加殿试,取得万历庚戌科二甲第38名进士,初任湖州府长兴县知县,在长兴县任知县四年。该县以前征役繁杂,苛税甚多,民贫多盗。游士任到任后,为了真实了解当地民情,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乡村民舍微服私访,对不利于民,不便于民的弊端进行改革或废除,并详细制定出一套便民制度,减少了赋税徭役,减轻了人民负担,而且简便易行。当地盛产茶叶,且品质优良,以县城西顾渚山为最佳。他积极鼓励农民种植,方便商人经销。并用神来之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登顾渚山记》,刊载于历代《长兴县志》,与历史上颜真卿、杜牧、白居易、陆羽、苏轼等名贤在此品茶赏景,所题的诗歌词赋相得益彰,至今仍为长兴人所津津乐道。由于政绩卓越,游士任深受当地民众的拥护爱戴,多次得到湖州抚按和朝廷的嘉奖,1615年入京升任户部主事。
二、东林党争:铮铮傲骨度生死
东林党之争是明朝末年历史上的一个特征①。明末东林党人是中国历史上一群最勇敢的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楷模,在昏暗颓败的明末,以他们的良知和不屈抗争,给了腐朽政权的黑暗统治有力一击,虽然东林党的仁人志士最后大多或身陷囹圄或迫害致死,使其伟大精神和坚强意志不仅深深感动了人民,也令政敌魏忠贤们胆颤心惊。
1616年,游士任调任都察院,任监察御史,巡视太仓,不久改任广西道御史。明朝的监察御史职权和责任都非常重大,它有检举弹劾权、参与考察任免官吏权、参与司法审判权、奉敕巡视权。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游士任利用自己的学识和光明磊落的品格,谏议均能从要害处立言。每当朝廷会议大政,他都能发表独到的见解和对策。当时明与清战事对峙,边关紧急,他上疏献备边十二策,分析深刻,击中要害,点到了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执政者佩服其才华,多有采纳。1621年,他由道御史加巡按监军御史,监山东登莱沿津等处军务。此时,明熹宗继位,朝政更加腐败,官僚荒淫奢靡。宦官魏忠贤和熹宗的乳母客氏相互勾结,在宫中独揽大权,肆意而为。那些邪恶的官吏,也纷纷投靠魏忠贤结成“阉党”,打击和排斥东林党人。游士任作为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时政的东林党人,不肯依附巴结权贵。接到朝廷任命后,抚膺长叹,表示“要以头颅清宫闱”,即日向天启皇帝上疏,直接弹劾客氏和魏忠贤。(此疏刊载于明朝《崇信录》),疏中从天地间出现异常气象说起,接着陈诉客魏相互勾结,擅作威福,迫害忠良的各种罪状,要求皇上即赐刚断,对奸阉正以典刑,只有如此才会出现宫殿清,政本立,天清地宁,弥昭太平的新局面。皇帝阅后批示:“游士任受命视师,不得越职言事。”无奈,游士任只好以葬父为由请假,希望罢监军还御史,继续揭露阉党的阴谋。皇帝又下旨,要求他假后即由湖广赴山东,继续监督军务。其间宫廷内又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熹宗皇帝与张皇后婚后由于性格差距较大,一个放荡不羁、追欢逐乐;一个秉性端庄、处事严谨。双方很快就出现了分歧,魏忠贤与客氏为了达到控制熹宗擅权乱政的目的,乘机千方百计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四处散布说张皇后非张国纪所生,而是死囚强盗孙止孝之女,当时顺天府刘志选是个趋炎附势之徒,他听说这一消息,感到向上爬的机会来了,他立即上疏弹劾张国纪并暗示张皇后并非张国纪所生,而是死囚之女,这样不仅使张国纪等人要遭殃,张皇后也自然被废黜,这正是魏忠贤和客氏目的所在,但事与愿违,一向为人正直的御史游士任知道这是有人捣鬼,立即上疏据理驳斥,熹宗似乎也不相信此事并下旨斥责刘志选,此事最后虽然不了了之,但游士任与魏忠贤和客氏间的旧仇未了又结新恨②。
天启初年是东林党的鼎兴时期,大量东林党人复职,担任朝廷重要职位,齐楚浙党被逼到了困境,由于东林党奉行严格的二元对立道德标准,许多原本中立的正直官员也被逼到了反东林的阵营,与此同时,宦官魏忠贤由于深得熹宗信任,成为权倾朝野的关键人物,反东林势力渐渐聚集到他麾下,东林党与阉党的冲突愈演愈烈,东林党人多次指责阉党“奸臣乱政”。天启五年,魏忠贤以“裢击、红丸、移官”三案为由,唆使其党羽造编《东林党点将录》上报朝廷,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次年东林书院被拆毁,东林党人也遭到了打击,阉党四处搜捕收押东林党人,先后有“六君子”“七君子”之狱,杨涟、左光斗等东林骨干遭到惨无人道的迫害。与此同时,因陶郎先案被牵连,游士任为阉党李春烨所劾,以克扣军粮和受熊廷弼贿赂为由被锦衣卫逮捕入狱并交付北镇抚司许显纯勘问此案,魏忠贤更序列诸君一百零八名为天罡地煞星,以告熹宗日“大刀杨涟,飞石子左光斗,神机军师顾大章,旱地忽律游士任,雕旗汪永言云云”,盖必欲尽杀诸君子乃止也。游士任拷掠无数,死不认罪,后经登莱总兵官毛文龙力证“公(指士任公)监军时饷银出入,司饷官逐月日支册给办。公在任时,止查饷用定数并未自司钱谷,若有克减,必先自臣等及司用等官盗克。士任乃得以分其余耳,今逮审士任,而纵释臣等,非法也。”于是得以免死杖戒以归。而杨涟、左光斗、顾大章等六人均死于狱中,时称“六君子”。1628年,崇祯皇帝继位,游士任得到平反昭雪,还其冠服,第二年,崇祯皇帝下诏任命新的职务,他以身体有病推辞,1633年七月十七日因病辞世,葬于武汉市江夏区菱湖枫树嘴。
三、辽东战事:精忠报国垂青史
文官控制军事是晚明时期一个已经确立的原则,而万历和天启朝的党争不可避免地涉及军务。在天启朝,这类事件最著名的涉及杰出的军事战略家熊廷弼(1598-1625年)湖北江夏人,在满州人于1619年4月击败一支中国和朝鲜联合远征军之后,熊廷弼曾被任命为辽东经略(明朝军队在东北地区的最高指挥官),他在担任经略的第二年,逐渐改善了防务,恢复了军队的士气,然而他的谨慎却被朝廷中的一些人视为怯懦,他的直率和傲慢又使他在长期和充满争论的官场生活中到处树敌。1620年10月他被撤去经略的官职,由于他的一个部属袁应泰(1595-1621)代替。天启元年(1621年)新兴的后金政权不断骚扰明朝的东北边疆、辽东告急,借助大学士孙承宗经理辽东,遣御史游士任募兵江淮的东风,吴有孚官复原职;游士任招练淮兵,同时有副总兵吴有孚及武举赵佑等,皆与士任深相结,并荐于朝,期以大将③。
天启元年七月(1621年七月),御史游士任受命为登、莱、天津等处监军御史。十一月,游士任疏报募得8000余名,皆“力举千斤,弓开十石;火药、火器、战车、战船、没水黏竿、占风测象,无所不有”者④,游士任所募的江淮士兵在赤壁凤凰山演武亭集训,并赋诗一首:“八门江上阵云开、画栋高凌旧日台。赤壁鲸波轻缓带, 彤弓雕影落闲怀。凭栏不话登坛事,投笔应留记室才,最喜楚天刁斗静,采蘋一曲凤凰来”。此后游士任所募江淮士兵,投入辽东战场后,成为兵部手中的一张王牌,侍部张经世欲将御史游士任淮兵及招练兵调发渡海,接应毛文龙,因毛文龙奇袭镇江后,创下了辽左恢复的神话,大大鼓舞了明人士气。天启二年七月,淮兵已渡海1500名,陆续到达登莱者达8700余名⑤,新募淮兵陆续渡海赴岛驻守,经大学士孙承宗亲自核实,共有4773名⑥成为毛文龙江防线海上主力军。
天启皇帝继位后,朝政更加腐败,官僚荒淫奢靡,民不聊生,宦官魏忠贤和客氏相互勾结,在宫中独揽大权,肆意而为,那些邪恶的官吏也纷纷投靠魏忠贤结成“阉党”打击和排斥东林党人。与此同时,新兴的后金政权不断骚扰明朝的东北边境,辽东战事吃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明朝政权处于内外交困、内忧外患并举之危。虽然辽东战役未能使明朝彻底改变内外交困的政治军事格局,此时游士任正处于被魏忠贤打压之下,降级东行视事,但在国难当头,游士任不计个人恩怨,毅然募兵江淮,如期带兵开拔前线,使辽东战事趋于缓和,游士任功不可没。
四、四邑公堤:为民请愿乡梓情
四邑公堤始筑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当时嘉鱼知县唐均见长江南岸渐淤高厚,即向朝廷请款并召集嘉鱼、江夏、咸宁、蒲圻四县沿湖之民众,在马鞍山南麓修筑江堤,称新堤和接龙堤,元明时期又沿马鞍山东麓向下延至赤矶山,修筑了成公堤,金口长堤,关门堤,至民国21年(1932年)修筑姜家横堤和民国24年,兴建金水闸后,全城连成整体,因该堤保护四县利益,且系四县共同修筑,故称四邑公堤。
四邑公堤经过建国前830余年的兴筑和增培,虽已具一定规模,但堤身千疮百孔,抗洪能力很低,加上长江洪水峰高量大,因此历史上溃口频繁。据史料记载仅从明元顺四年(1460年)至1949年的489年间,大堤就溃口36次,其中清道光九至二十九年(1829年-1849年)间,溃口就达9次,几乎两年一溃,每次溃决,沿湖居民与鱼鳖为邻,四野桑麻尽沉波低,数橡茅茨悉扫涛中,少壮纠乞于远方,老稚僵尸于沟壑,其灾情惨不忍睹。
据《嘉鱼县志》和康熙《武昌府志》记载:1607年和1608年游士任当时以一个孝廉的身份率嘉鱼、江夏、咸宁之县的父老乡亲含泪向官府陈述修堤一事,当时的知府大人张公欣然同意,而蒲圻县的知县某人脚都没有踏上江堤一步,就否定了游士任的建议,是年,由于游士任的好友熊廷弼先生远在辽东任经略,本县好友李燎先生在京做官,没有人能出面相助。修堤一事没有下文,不久,江堤溃口,四县的百姓田地房屋荡然无存,老幼号哭遍地,游士任只有朝天叹气,深怨自己官位太低,不能为民请愿,庚戌年(1610年),游士任中了进士,葛中选先生任嘉鱼县令,李燎与葛中选频频向朝廷派来的使臣敬酒,句句话不离修新堤,并表示要把修新堤作为全县令的首要大事,使得朝廷下派的两位使臣感动得涕泪滂沱,葛县令点头赞许不已。
葛县令心中早有计划,他根据游士任建议一条条向上陈述,请求修堤,上级官府同意葛县令的请求,江夏、咸宁没有异议,支持修堤,但蒲圻方面依然同1607年、1608年间的态度,不支持修堤,此时,熊廷弼、李燎两位积极向官府陈说此事,手腕都写得快脱臼了,而游士任更是敞开心扉,问备离兵张公、知府马公、司理唐公,孙公寻求帮助,为家乡助一臂之力。官府更加关注修新堤一事,于是就有了后来四邑人民共修江堤,拨付了3000两银两来由四县人民分工筑堤,完工后又紧接着拨付3000两银两用来专门修理嘉鱼境内的旧堤,这样堤像额头像颈像脊背部分都全部加固了。
第二年即(1617年)长江发大水,江水涨到了大堤一半的高度,当时游士任正在广西道任监察御史,有人告诉游士任:“江堤以外,水有一丈多高,堤以内,庄稼生机勃然,过去大小扫荡之地,今天变成了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地方,过去的人民快变成了鱼,今天的人民是载歌载舞,老百姓应该交的赋税,再也不会拖欠逾期了,次年游士任休假回到家乡,走在江堤上,抬头一望,长江像一条龙,大堤如同一架青虹,周旋盘绕,与三面大山共同组成四方包围,阻挡长江之水,四县人民将世世代代受益在此堤,即使是史起,西门豹也比不上这大堤啊!为此,在1616年四邑公堤完竣后,撰有《长堤碑记》和《再修长堤记》,详细记载了四邑公堤由发起倡修到筑修之艰难过程,四邑公堤的成功修筑,使沿江四县百姓免于水灾之患,游士任乡梓之情溢于言表。
五、游氏族谱:尊祖敬宗树楷模
游士任认为自己能金榜题名,为国效力,皆祖上荫德庇佑所致。但痛心谱毁无征,尊宗敬祖,重修族谱之念油然而生。万历年间,京尹公游季勋,举进士,丰城安沙人,有意续修族谱,因他数郡为官,还没来得及,竞赍志以殁。他儿子别驾游时,承父遗志,捐款修谱。勋公侄子游起,轻骑三千里来与游士任商量修谱之事。游士任知道先祖来自江西,祖籍丰城安沙。丰城来人合修族谱,正合自己多年心愿。于是两地族人一拍即合,合修之事遂成,顺利完成了丰城的二修和嘉鱼南林的一修族谱。在调查考证的基础上,游士任撰写了《安沙南嘉合修族谱序》。洋洋千言,引经据典,叙述族亲之和睦,亢宗精英之荣耀。追根溯源,核实世系之根柢。游氏源自姬姓,2600多年前,吉公以祖父字为氏,自此世间便有了游姓。但世代已经很久远了,实事求是地讲,建安以前传承了多少世代已莫可稽,更不必问先祖来到更久远的建阳、广平的时侯了。
考证了本分支世系后,游士任在谱序中祥细记述:祖籍丰城的游氏宗族,自吉州尚书高八公(嵩公)为始。四传而徙功陂为大铎公,大铎公八传而徙丰城安沙为宰均公。大铎公十四世孙游谦夫,举乡贡,生景星、景山;游履夫,举进士,生景旸、景昭。此正是湖广嘉鱼南林与丰城安沙分支之际,到十六世始分。徙湖广后,数传到游良能,由乡贡授学正职务。又数传到游廷昌,由乡贡任四川营山县尹。到他曾祖父游桂山,读了很多书,学富五车,其学识独步江汉间(湖北省中南部)。祖父游体嘉,呕血艺林,获得湘潭教谕职务。父亲游让,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取得功名。到游士任本人,才开始参加朝廷的殿试考取了进士。徙湖广后到士任这一代止共传承十二世,这些皆是景山的后人,谦夫的远孙。如此算来,游士任自已是功陂大铎公二十七世孙,整个世系脉络清晰,班班可考。在1987年续修的江西丰城《七修游氏族谱》上,至今仍保留着游士任撰写的族谱原序。
游氏宗族发展的历史,可谓是人才辈出,代有名人。但游氏最有名气,最有影响力的要算游酢。酢公生于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理学家。士任公生于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湖广嘉鱼人,明末著名的东林党人。虽然二人生活年代相距500多年,但士任与酢公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游姓祖先中,能够相互辉映。第一,二人都是进士出身,游酢曾任过河清县 知县,游士任任过长兴县知县,均有治理县邑的经历,又均任监察御史,经历相似。第二,二人都主持纂修族谱,并为族谱写序,游酢写了《建阳家谱序》,游士任写了《安沙南嘉合修族谱序》,尊祖敬宗的行为相同。第三,二人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名气,或许与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号龟山)有些相关。“程门立雪”,是说游酢携朋友杨时一起去拜见程颐,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到门外雪深盈尺。这个成语,是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 的尊敬,游酢因此而家喻户晓。明万历年间,大臣顾宪成重修北宋朝学者杨时所建的东林书院,明确宣布他讲的是程朱理学,是继承杨时衣钵。一时许多人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周围,人之为东林党。游士任,是著名东林党人,他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对客氏干政和宦官专权,始终加以反对和抵制,最后被诬削职罢官,逮捕下狱,险些丧命,游士任也因此而名留青史。
纵观游士任的一生,吏治见于长兴,军政见于登莱,风节见于御史,孝悌见于族谱,乡梓见于公堤,是游氏宗族中一位杰出的历史名人。他的政绩、军功、气节、奏章、诗文、著述,经历、造福桑梓等等是其留下的历史遗产,有待后人进一步搜集、整理、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