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狗赋》小考
王亲贤
偷狗作赋系出附会
偷狗作赋故事的主人公,据宋人笔记所记有四。赵令畤《侯鲭录》卷七记作滕元发故事:
滕元发少居乡里,寺中修业。一日,烹寺犬食之,僧笑曰:“能作《滕先生偷狗赋》,即不申理。”其破题云:“僧惟不净,狗也宜偷。饼饵引来,犹掉续貂之尾;索绹牵去,难回顾兔之头。”又云:“既欲思于实腹,遂乃设于空喉。”即日传播诸郡。空喉,取狗器也。
费衮《梁溪漫志》卷十所载,文字略有不同:
旧传滕达道未遇时,与诸生讲学于僧舍,主僧出,诸生夜盗其犬而烹之。事闻,有司欲治其罪,滕公为丐免。守素闻其能赋,因谕之日:“如能为《盗犬赋》,则将释之。”滕公即口占其辞日:“僧既无状,犬诚可偷。辍蓝官之夜吠,充绛帐之晨羞。抟饭引来,犹掉续貂之尾;索绚牵去,难回顾兔之头。”守大笑,即置不问。今人相传为口实。
滕元发(1020-1090),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县)人,初名甫,字元发,以字为名,更字达道。宋仁宗皇祐五年进士及第,名列第三,是为探花。杨万里《诚斋诗话》说是刘沆:
吾观刘沆丞相微时,读书山寺,寺僧请公戏作《偷狗赋》,有云:抟饭引来,喜掉续貂之尾;索綯牵去,惊回顾兔之头。
刘沆(995-1060),吉州永新(今江西永新县)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名列第二,是为榜眼。罗大经《鶴林玉露》乙编卷四记作冯京故事:
(冯京)家贫甚,读书於灊山僧舍。僧有犬,京与共学者烹食之。僧诉之县,县令命作偷狗赋,援笔立成,警联云:团饭引来,喜掉续貂之尾;索綯牵去,惊囬顾兔之头。令击节,释之,延之上座。明年遂作三元。
冯京(1021-1094),字当世,鄂州咸宁(今湖北咸宁市咸安区)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及第,名列第一,是为状元。冯京、滕元发、刘沆三人都是名人、才子。明陈耀文撰《学林就正》,指罗大经将滕元发事伪托于冯京。《四库提要》说:“陈耀文《学林就正》讥其载冯京《偷狗赋》,乃捃摭滕元发事伪托於京,今检《侯鲭录》所载滕赋,信然。”可见四库馆臣赞同陈耀文的说法。另据沈作喆《寓简》卷十,说是常州州学一无名学生:
常州有州学生,夜盗僧寺狗,烹之。僧诉于州。守以其士类也,谓曰:“汝能为《盗狗赋》可观者,当贳汝罪。”生曰:“能。”守命小赋,押“偷”字。生应声曰:“僧实无义,狗诚可偷。罢佛宫之夜吠,充儒馆之晨羞。抟饭引来,犹掉续貂之尾;索綯牵去,难回顾兔之头。”守笑释之耳。
沈作喆的记录更为可信,前面三种笔记小说,只不过把一个无名学生的故事,移植到状元、榜眼、探花身上。此种类型故事后世甚多,如把“咏蛙”附会为毛公故事,将“馒头蘸墨”附会为陈帅故事,前代想必也有不少。陈耀文与四库馆臣煞有介事地将偷狗作赋论证为滕元发事,未免可笑。
今传《偷狗赋》系拼凑而成
今传冯京《偷狗赋》,出自郭先利《冯状元轶事》一文(载《咸宁三名选录》),文字如下:
天宇无云,意素娥之可睹;金波出海,觉婺女之微明。骤闻梆敲月下,又听犬吠门前。佛心不诚,诵经何益?僧为不净,狗亦当偷!团饭引来,敢效续貂之尾;索绹牵去,犹回顾兔之头。以无厚之刃,入有间之躯;与切泥而不别,将委土以何殊!香风缕缕,饮清澜之淡淡;热气腾腾,噎素浪之汤汤……
郭文出处不详,也应是摭取前人辞赋敷衍而成。据查,“天宇无云,意姮娥之可覩;金波出海,觉婺女之迷明”,出自唐韦琮《月明星稀赋》。“以无厚之刃,入有间之躯;与切泥而不别,将委土而何殊”,出自唐张楚《游刃赋》。“饮清澜之浩浩,动素浪之汤汤”,出自唐白居易《黑龙饮渭赋》。其馀出自宋人赵令畤《侯鲭录》、罗大经《鹤林玉露》等。且《偷狗赋》以“偷”字为韵,上述唐人文句均不协韵,显然是今人不谙赋体,胡乱拼凑所致。
《偷狗赋》文本窥测
《偷狗赋》故事,以作家作品早出、晚出而论,可能赵令畤《侯鲭录》最早(腾元发),沈作喆《寓简》稍晚(常州州学生),其次为杨万里《诚斋诗话》(刘沆),再次为罗大经《鹤林玉露》(冯京),费衮《梁溪漫志》(腾元发)最晚。赵令畤卒于绍兴四年(1134),沈作喆绍兴五年(1135)进士,赵虽稍长于沈作喆,但偷狗作赋传说,应早就在民间流传。就文本而言,《寓简》说“守命小赋,押偷字”,今人所传,并不押韵,当是拼凑无疑;宋代诸家文辞大同小异,愈晚出者愈完整,这也是集体创作的结果。《梁溪漫志》记为:“僧既无状,犬诚可偷。辍蓝宫之夜吠,充绛帐之晨羞。抟饭引来,犹掉续貂之尾,素绹牵去,难回顾兔之头。”《侯鲭录》比诸家记述多出“既欲思于实腹,遂乃设于空喉”一联,并注明“空喉,取狗器也”。这一联的位置,应在“犬诚可偷”之后。据已有文句和赋体的起承转合,此赋语句顺序当为:
僧既无状,犬诚可偷。既欲思于实腹,遂乃设于空喉。抟饭引来,犹掉续貂之尾;索绹牵去,难回顾兔之头。(于是)辍蓝宫之夜吠,充绛帐之晨羞。
这样一来,不管偷狗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偷狗的过程可以说是完整了。
(作者系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