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小小的枇杷能产生多大收益?能在乡村振兴中迸发出多大能量?
“在我们通山县大畈镇,2023年枇杷产业总产值已达8000万元,有效带动了产业增效、群众增收。”通山县政协主席吴柏林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说。
而助力枇杷产业成为大畈镇乡村振兴支柱产业的重要力量就是袁观强委员工作室。
11月6日,由人民政协网承办的“理响中国·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媒体记者团走进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深入采访了解县政协聚焦乡村振兴、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等方面开展协商议政、强化提案办理和成果转化工作。袁观强委员工作室是其中重要一站。
△采访团一行参观袁观强委员工作室。
袁观强是通山县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也是大畈镇“枇杷小镇”联合党委书记,咸宁市第五届科协常委,中国枇杷学会第五届理事。除此之外,他还是远近闻名的“三农”达人和致富带头人,自1995年回乡发展后,一直带领村民深耕枇杷产业,努力帮助大家过上幸福日子。
袁观强介绍,近年来,在县政协的鼓励支持下,委员工作室坚持将创新重点放在提高产品竞争力上,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创新技术引进、升级产销模式等一系列方式,帮助农户改良品种,实行标准化栽培,先后引进“大五星”“白沙”“早钟六号”等精品枇杷,引导枇杷种植、生产、营销实行统一标准化管理,开发出枇杷膏、枇杷酒、枇杷果脯、枇杷醋等系列产品,配合大畈镇政府举办数届“枇杷旅游节”,形成了“种、产、销、游”融合发展的枇杷全产业链。 “如今,这个产业已带动全镇306户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709户群众通过参与枇杷经营获得租金和分红,1736人在实现就近就业,很多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吴柏林介绍,县政协围绕“六大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委员深入调研、广泛协商,形成《全县六大特色产业深加工调研报告》,助力县六大特色产业发展方案更好更快落地。同时,引导和鼓励政协委员结合自身优势投身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除袁观强委员以外,廖早英委员与科研院校合作研发出黄精茶、黄精面条等省内外畅销产品,吸引“优草堂”等知名企业入驻,带动当地200人实现就业;曹可俊委员探索创新“农户种茶+合作社收购+龙头企业营销”发展模式,助力构建产销一体化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用片片绿叶铺就百姓致富路。
随后,采访团一行来到通山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未保中心),了解通山县政协开展“双服务、三关爱、五结合”活动的情况。
△采访团一行来到通山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未保中心),了解通山县政协开展“双服务、三关爱、五结合”活动的情况。
记者了解到,通山县未保中心建有面积3681平方米综合楼1栋,内设心理咨询室、法律援助室、社工服务室、情绪宣泄室、阅读室、体育活动室、综合活动室等多个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与支持的功能室,可同时容纳床位达100个。
通山县政协委员、民政局副局长窦桂建介绍,今年以来,通山县未保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精准摸排337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80名孤儿、825名残疾未成年人、3446名困境儿童,并纳入了两项补贴、城乡低保和基本保障范围;努力开拓关爱渠道,协同通山县宁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全县范围广泛开展百余场次心理健康辅导、防溺水防火电安全教育、防性侵自我保护学习、法律宣传教育、隔代家庭教育学习等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发放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单20000余份,受益人数达近万人。
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青年网、央广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法治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10余位记者参加采访活动。
(活动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谢阿愁 宋宝刚 王晶 洪琳 汪凯 信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