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和省政协工作要求,坚持党委主导、政协主推、委员主体、程序主线,推动政协“一线协商”深化、提质、扩面,与“共同缔造”融通融合,为构建新时代基层治理新格局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全市共建成“一线协商”平台179个,开展“一线协商”活动400多场,参与协商的委员、干群达6000多人次,协商解决基层实际困难和问题400多个。
一、坚持高位推动,营造新局面。一是领导重视,同下“一盘棋”。市委将政协“一线协商”工作纳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和考核体系一体推进落实,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到市政协召开专题办公会议,为政协“一线协商”工作把关定向。市政协两级党组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和省政协《关于开展“一线协商·共同缔造”行动的通知》精神,精心谋划相关工作,坚持市县联动、示范带动、融合发展,建立健全联系指导机制,主席会议成员经常深入所联系的县(市、区)政协指导开展“一线协商”工作,并下沉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参与相关活动30多次。各县(市、区)党委出台实施意见,县(市、区)政府、党政职能部门重视支持协商活动,推动协商成果转化运用,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服务群众”的“一线协商”工作格局。二是整体谋划,共画“一张图”。统一谋划推进全省政协一线协商共性议题(“323”攻坚行动和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议题)的调研协商工作,并与市县一线协商议题同布置、同推进。同时,将今年确定为“基层协商年”,在全市政协系统深入开展“八个一”活动,推动共同缔造活动走深走实,即:发出一份“一线协商在行动”协商年活动倡议书,建立一套市县联动工作指导督导机制,组织一次市内调研、一次外出考察、一次实地一线协商活动,开展一次主题协商议政并形成协商报告,指导县(市、区)政协开展一次平台建设和协商活动,出台一个市级一线协商指导文件,提升全市政协一线协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三是突出特色,统一“一个标”。我们集中委员团队设计咸宁“协商在一线”标识,经过多轮协商和修改完善,一个既有咸宁元素、又有政协特色的全市统一的“协商在一线”标识新鲜出炉,于9月14日正式发布,并要求在“一线协商·共同缔造”相关活动中推广使用。四是互学互鉴,开好“一个会”。8月中旬,市政协召开了“擦亮‘协商在一线’品牌 助力基层高水平治理”双月协商座谈会。各县(市、区)政协相继召开一线协商工作推进会,采取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达到了互学共促的效果。
二、坚持上下联动,创造新特色。一是分组督导,推进市区联动。市政协成立了市区“一线协商”指导督导组。将城区“一线协商”平台分到6个指导督导组,市政协主席、副主席担任组长,指导区政协开展“一线协商”活动19场,收集意见建议80多条,协商解决实际问题20多个。二是系统引导,打造集成平台。积极争取将县市的人民调解中心、基层统战实践创新基地、党员活动中心、村湾夜话等平台和形式与政协一线协商平台整合起来,变政协“搭台唱戏”为“借台唱戏”“借风行船”,畅通反映社情民意、服务基层群众的渠道,更好地发挥政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分类指导,探索“一县一品”。鼓励各县(市、区)政协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线协商”工作品牌。咸安区政协推行“市区一体化、协商标准化”的“两化”工作法,印发“一线协商”工作指导手册,规范了协商流程和协商频次。嘉鱼县政协建立“镇+县直归口+界别+城区社区”的协商议事平台及委员“三进两联”制度,密切了委员与群众的联系。赤壁市政协坚持党建引领,依托“委员之家”和“委员工作室”搭建三级协商议事平台,组建功能型党组织37个。通城县政协推行视察调研、问题收集、双向沟通、会议协商、回访监督等“五步法”,打造“一线协商”工作闭环;并将“委员之家”建到企业内部和群众身边。崇阳县政协推行“3D”协商工作法,推动了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及“一线协商”成果落地落实。通山县政协落实“四是四要”工作规范,促进了基层议事活动规范化、后台支撑专业化、成果落实制度化。
三、坚持示范带动,打造新品牌。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打造专委会党组织和界别委员小组品牌。市政协在各专委会建立功能型党支部,推进党的组织对党员委员全覆盖、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全覆盖。同时,设立7个界别委员(指住市直政协委员)活动小组和6个住县(市、区)委员联络小组,各专委会功能型党支部组织中共党员委员带头下沉基层,带动广大委员积极联系服务界别群众,沉浸式开展一线协商活动,更好地发挥了党建引领、界别组织、市县联动、委员主体作用。二是强化示范引导,探索“市区联动、街道协商”模式。针对网民热议的市实验外国语学校门口马路设置护栏影响市民和学生通行问题,市政协迅速组织委员和有关方面开展“街道协商”,协商模式及成果引起市领导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认可,相关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人民政协报对此作了专题报道。市、区政协联合组织在城区社区开展“一线协商”活动,推动了第二实验小学门前“口袋公园”建设、金狮巷小区还建房办证等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将全市政协“一线协商”优秀案例汇编成册,印发各县(市、区)交流学习。三是强化数字引智,创新效果共评机制。投入近50万元,建立咸宁市“智慧政协”系统,将“一线协商·共同缔造”列入系统建设的重点内容,将委员参与基层协商平台建设及活动情况纳入“智慧政协”自动评分系统,定期由委员管理部门和基层群众对委员打分,委员可随时通过手机查询参与“一线协商·共同缔造”行动的个人积分,及时加强和改进履职工作。同时,将积分作为评选“一线协商”活动优秀召集人和优秀委员的重要依据之一,引导委员更好地发挥履职主体作用。四是强化典型引路,讲好协商故事。多渠道多层面高频次宣传工作典型。近年来,国家、省级媒体报道咸宁“一线协商”工作近20次,《人民政协报》头版、《湖北日报》头版头条、湖北经视宣传推介咸宁经验。嘉鱼县、赤壁市、通城县政协“一线协商”均成为了全省工作典型。同时,在咸宁日报、咸宁政协内刊和网站开辟“一线协商·共同缔造”宣传专栏。全市广大委员、社会各界对一线协商的参与度认可度持续提升,形成了“委员主动履职、群众积极参与、县市创先争优”的整体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本次现场推进会精神,认真学习借鉴各市州的先进经验作法,深入开展“一线协商·共同缔造”行动,进一步创新协商组织形式,积极探索云协商、微协商、现场协商、简易协商等形式,使“一线协商”方式更为灵活,更加适应基层特点,更加方便群众参与,进一步完善“一线协商”长效机制,打造永不落幕的基层协商平台,大力推介富有咸宁特色的“一线协商”品牌,为提升基层民主治理水平作出新贡献,喜迎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